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治用藥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發布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治用藥名單,暫定應急用藥時間自2019年6月3日至2020年12月31日。
通知提到,草地貪夜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跨國界遷飛性農業重大害蟲,主要危害玉米、甘蔗、高粱等作物,已在近100個國家發生。2019年1月由東南亞侵入我國云南、廣西,目前已在18個省(區、市)發現,嚴重威脅我國農業及糧食生產安全。鑒于目前我國無防治該蟲的登記農藥,根據《農藥管理條例》有關規定,農業農村部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提出應急用藥措施。
《通知》要求,要明確應急用藥產品范圍,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推薦藥劑,推薦給農民使用。加強應急用藥監督管理,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督促企業、經營單位建立生產銷售臺賬,加大監督抽檢力度,并依法嚴肅查處涉嫌假冒偽劣行為,確保農藥產品質量。
《通知》強調,要強化應急用藥指導服務。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加大培訓力度,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因地制宜選擇用藥產品,科學確定使用時期、使用劑量和使用方法,嚴格按照安全間隔期用藥,嚴防長殘留農藥造成農殘超標。加強使用安全風險和藥效監測,一旦發現作物藥害、使用效果不佳等情況,要及時采取措施并上報農業農村部。
草地貪夜蛾起源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于美洲大陸,具有適生區域廣、遷飛速度快、繁殖能力強、防控難度大的特點。2018 年在非洲造成 高達 30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全球預警的重要農業害蟲。2019 年 1 月 13 日確認傳入我國云南省,截至 5 月 10 日已在我國 13 個省份發現。專家分析預測,草地貪夜蛾將從我國華南玉米區向黃淮海夏玉米主產區及西北、東北玉米主產區等地蔓延,有可能形成局部蟲災。
一、形態特征
成蟲:翅展 32 ~ 40m m , 前翅深棕色,后翅白色,邊緣有窄褐色帶。雌蛾前翅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雜色,具環形紋和腎 形紋,輪廓線黃褐色;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頂角向內各具一大白斑,環狀紋后側各具一淺色帶自翅外緣至中室,腎形紋內側各具一白色楔形紋。
幼蟲:一般有 6 個齡期,體長 1 ~ 45m m , 體色有淺黃、淺綠、褐 色等多種 , 最為典型的識別特征是末端腹節背面有 4 個呈正方形排 列的黑點,三齡后頭部可見的倒 Y 形紋。
卵:通常 100 ~ 200 粒堆積成塊狀,多由 白色鱗毛覆蓋,初產時為淺綠或白色,孵 化前漸變為棕色。卵粒直徑 0.4m m , 卵高 0.3m m。卵多產于葉片正面,玉米喇叭口 期多見于近喇叭口處。適宜溫度下,2 ~ 3d 孵化。
蛹:被蛹,體長 15~17m m,體寬 4.5m m , 化蛹初期體色淡綠色,逐漸變為紅棕及黑 褐色。常在 2 ~ 8c m 深的土壤中化蛹,有 時也在果穗或葉腋處化蛹。
草地貪夜蛾無滯育現象,適宜發 育溫度廣,為 11 ~ 30℃,在 28℃條件 下,30d 左右即可完成 1 個世代。雌、 雄蟲均可多次交配,單頭雌蟲可產卵塊 10 塊以上,卵量約 1?500 粒。在玉米上,一至三齡幼蟲通常隱 藏在心葉、葉鞘等部位取食,形成半透 明薄膜“窗孔”;低齡幼蟲還會吐絲, 借助風擴散轉移到周邊的植株上繼續為 害;四至六齡幼蟲對玉米的為害更為嚴 重,取食葉片后形成不規則的長形孔 洞,可將整株玉米的葉片取食光,也會 鉆蛀心葉、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 影響葉片和果穗的正常發育。苗期嚴重 被害時生長點被破壞,形成枯心苗。
抓住低齡幼蟲的防控最佳時期,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噴灑在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蛇x用防控夜蛾科害蟲的新型高效低毒藥劑噴霧防治。防治指標:玉米田苗期被害株率大于 10%,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大于 30%,穗期被害率大于 10%。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薦及國外應急防控該害蟲的化學藥劑有氯蟲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蟲酰胺等。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室內藥效試驗和田間小區試驗,防效較好的藥劑有氯蟲苯甲酰胺、乙基多殺菌素和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 酸鹽等化學農藥以及多殺菌素、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農藥。